急诊科里的好医生——记县中医院急诊科主任 袁咏梅

发布时间:2018-10-29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急诊科里的好医生

——记县中医院急诊科主任 袁咏梅

早上7点半,袁咏梅已经提前来到医院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每天早半个小时到岗已经成了她二十多年不变的一个习惯。查房、看诊,看似简单却是她作为医者的责任。

“在县中医院工作20多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个群众认可的好医生,这是我选择从医那刻立下的志愿,也是始终不懈的奋斗方向。”县中医院急诊科主任袁咏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立志学医  救死扶伤

现年40多岁的袁咏梅毕业于石家庄卫校。“选择从医,救死扶伤,从进卫校那天起,我就立志要当个好医生,治病救人。”

1990年袁咏梅卫校毕业后,在基层卫生院工作8年,被县中医院作为人才引进,从事内科诊疗工作。在医院工作期间,他轮转病房、急诊各科室,在一线岗位磨砺业务水平,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技术,利用一切可以提高专业能力的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着。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哨岗位,是救死扶伤第一线。袁咏梅表示,面对在瞬间发生的生老病死和无数个危急病症,医生每争取一分钟,病人抢救成功的希望就多一分。一次,120送来一个急诊病人,当时心跳、呼吸骤停,他们奋力抢救,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一刻是最开心的!”

急诊科工作纷繁复杂,又苦又累,但从事了20年急诊工作的袁咏梅说:“这不算什么,因为病人需要我们。”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急诊病人最多,床位爆满,不少急诊科医生连轴转地顶着。大年三十合家团圆之时,急诊医生却坚守岗位。问他累吗?袁咏梅淡然笑着说习惯了。

医者仁心  视病人如亲人

“不着急,慢慢说。”“你能明白我的问话吗?”……诊室中,经常会听到袁咏梅这样的问话,她很注重和病人平心静气交流,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和下一步诊疗心中有数。

有人说,医生是个高危职业,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而袁咏梅却始终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医生也是人,也会生病,我深深理解作为病人以及家属的痛苦、烦恼。”在工作中,袁咏梅始终像对待亲人、对待朋友一样对待病人。

从医20年,袁咏梅得到众多患者的好评,更和一些病人成为朋友,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里上门服务。家住唐城小区陈大姐的母亲曾因低血糖昏迷,经袁咏梅救治后好转出院,“我母亲不方便到医院就诊,袁医生就经常上门为我母亲量血压、测血糖、指导服药,像这样的好医生真是难得。”陈大姐告诉记者,她从心底感谢袁咏梅医生。

身在急诊一线岗位,病人跟她打招呼他可能对不上号,但一说起当时病情,她就想起来了。这是因为袁咏梅有个习惯,她把每一个有参考意义的病历都记下来,经常取出来研究总结。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她拥有不少的病人“粉丝”。“袁医生,你今天上班吗?”“这药还要继续吃吗?”她接到的这类电话不计其数。工作中,袁咏梅还有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那就是无论医疗政策怎么变化,医院对自己怎么考核,都不开高价药、回扣药、过量药,能用八毛绝不会开一块。因为她坚信,只有医者“仁心”,才能换得患者“人心”。

患者至上  工作就是我的生命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窗口,兼顾着接送病人的任务,人员少,任务重。突发事件多,病人急危重症较多,且病情复杂多变。袁咏梅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似的,一刻也停不下来。“上班身子围着患者转,下班心思围着患者转。”从医20年,袁咏梅已形成一种常态,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伤内伤外,只要患者需要,随时出现在病床前。无论何时,只要听到急救车的铃声一响,就会风快跑到抢救床旁,指挥抢救。她不但带领全科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模拟抢救演习,还经常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培训,极大提高了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2017年9月的一天,突然接到科里电话:“主任,有6名集体中毒患者,快来”!“赶快启动群体伤紧急预案,上报医务科,我马上到!”她赶到后率领急诊科人员首先对患者进行检查、分类,将危重患者送到抢救室抢救,而病情较轻的患者送到留观病房。患者编号、检查生命体征,开化验单、送血液标本……经过数小时抢救,患者都转危为安。

不畏辛劳  勇挑急诊科重担

由于工作出色,2013年袁咏梅被聘为急诊科主任。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急诊科各项工作制度,努力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同时,以身作则,即使节假日甚至半夜三更,只要有召唤,总是急急忙忙赶到医院,毫无怨言。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出色的完成了医院急诊急救工作。

特别是节假日和夜晚,病人一般都会到急诊科就诊,其中不乏喝醉酒来就医的,有时原本十分简单的就医过程就会莫名其妙地演变成一场闹剧,醉酒砸门、故意滋事等屡见不鲜。遇到这种情况,袁咏梅即便已经回家,也会立即赶到医院协助当班医生进行处理。

在袁咏梅看来,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很快乐,尤其是看到病人身体康复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许这正是他20余年如一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