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中国好人榜”发布 我省5人荣登榜单
发布时间:2019-06-28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中央文明办28日在云南曲靖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6月“中国好人榜”。经地方初审和网上集中展示、网友点赞评议,共推出102位中国好人。他们中有医生、教师、护士、警察、的哥、保洁员、快递小哥、一线员工、农村群众,其中一多半是共产党员。其中,我省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
致富不忘本 捐款3亿元回报社会的民营企业家王福国;
14年参与2500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吴玉良;
数十年开展公益救援 惠及60多万群众的救援队长王东升;
创新36项电力成果的“金牌工人”赵伟;
带着养父母上学的自强女孩杨会芳;
跟着文明君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人物故事:
2018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万企帮万村”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对民营企业踊跃投身脱贫攻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予以肯定”。王福国是河北省两位受表彰的企业家代表之一。
作为出身贫寒,靠党的富民政策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王福国深怀感恩之情。十几年来,他心系群众,回报社会,捐医助教、修路筑桥、扶危济困,累计捐款3亿多元;他积极投入扶贫攻坚事业,累计投入上亿元,用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带动企业周边村庄百姓致富。王福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先进事迹在《中华英才》2019年第一期上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他“以工哺农,发展绿色经济”和“产业富民,扶贫济困”的事迹分别进行了报道。
王福国常说“我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能够帮助别人是我最快乐的事。”2008年起,他先后出资300多万元为全县敬老院和五保户送去米面油肉等生活用品;先后出资30万元,为孙雪等16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解决后顾之忧;出资16万多元帮助黑山嘴镇八间房村打通出山通道,让村民的山货得以顺畅运出;为发展矿区农业经济,提升农业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王福国为胡麻营乡捐款120万元设立“种植养殖基金”,支持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
2011年,带着群众的信任,王福国开始担任胡麻营镇河东村党支部书记,他与村班子谋划了“以工哺农,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确定立了“农村公司化、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他从自己的公司拿出8000万元,整合流转农民土地3000亩,建成设施果蔬、景观苗木和露天蔬菜产业园,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使全村群众获得稳定收入。产业的发展,使河东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2018年的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也从无到有,达到1000万元。为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2015年5月,他在全省率先建起了“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记录并定期公布发生在群众中的好人好事和出现的不良行为,定期兑现奖惩。这一举措使河东村的村风民风悄然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2017年河东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模式已成为扶贫扶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全县推广。
丰宁是国家级贫困县。王福国看到,虽然河东村致富了,但是还有很多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王福国感到寝食难安。2014年,王福国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扶贫基金会,即“河北省树磊扶贫基金会”。5年来,基金会共为社会扶贫公益事业捐资1000多万元。胡麻营镇后营村和姜营村土地贫瘠,群众生活困难。王福国帮助两个村改滩造田500多亩,打深水机井2眼,打饮用水井366眼,解决了2000多口人和5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变1200亩旱田为水浇地,当地群众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2015年,全国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王福国首当其冲,主动请缨,带头帮扶县内杨木栅子乡歪脖沟等3个贫困村。为帮助歪脖沟村解决基础设施难题,王福国从公司派出人力物力,奋战40多天,帮助疏通河道,修筑护村河坝和通村水泥路;帮助横河村进行污水管道改造,共开挖土方10554立方,铺设排污管道1891米;帮助胡麻营村清理疏通主村河道、进行主干路整修、栽植风景路树,实现了街巷的美化和绿化。看到歪脖沟和东滩两个贫困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他出资20万元帮助建起了“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王福国的行动带动了县内30多家民营企业纷纷投入扶贫攻坚行动。2018年,顺达集团被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2019年4月26日,《承德日报》头版以“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记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负责人王福国”为题刊发深度报道。
人物故事:
吴玉良,2006年创建渤海魂志愿服务协会,成员500余人。公益行动涉及扶贫帮困、应急救援、爱心车队、暖心早餐、植树、巡河、义诊、社区建设、无偿献血等领域。14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志愿活动2500余次,帮扶困难弱势人员700余人次,为数百名孩子圆梦、助学。联合乡镇开展精准扶贫,为近200个贫困、孤老送去采暖设备、被罩及生活用品等物资;开办慈善超市,每年为贫困或孤老发放米面油等万余元慰问物资;创建红十字会无偿献血管理服务分队,仅成员中就有近100人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余人无偿献血,带动并浓厚了全市无偿献血的氛围。
吴玉良事迹多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及省市媒体予以报道。其团队及品牌获得“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沧州好人”、“沧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碗粥,温暖一座城:2015年1月,他创建“暖心早餐”公益品牌,4年多来坚持每天凌晨5点为环卫工免费做早饭,解决了全市900余名环卫工吃早饭难的问题,现已惠及环卫工57万余人次。
“暖心早餐”募集善款93万余元,在黄骅市已经家喻户晓。
伸把手,把他们“拉回来”:吴玉良坚持救助大病群众,曾筹集10余万元救助了罹患白血病的女孩;筹集近10万元救助了遭遇车祸命悬一线的王震;筹集近5万元救助了淋巴瘤重病男孩儿小文冠……多年来救助大病或遭遇危难的家庭数十个,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万里奔波,风雨无阻救助路:2010年初,吴玉良在走访帮扶寡老贫寒时,发现了80多岁的老人于宝树孤寡独居,常年湿毒引起的腿部溃烂,导致坏疽,内部都是蛆虫。他带领志愿者们风雨无阻,每天坚持驱车20多公里去给老人清理伤口、换药,后又多方跑办最终把老人送到了敬老院颐养天年。几年时间行程足足两万多里,相当于又走过一次“长征路”。
百里驰援 一路冰雪一路温情:2015年11月,黄骅突降大雪,低温路滑,205国道齐家务段发生交通拥堵,数百车辆滞留旷野40多小时处境困难。得知消息后,吴玉良带领志愿者冒着寒风大雪,驱车3小时为被困人员送去食品和热水,并将一路遇到的数十辆陷入雪地被困的车辆拖曳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异地他乡的温情。
初心不改,星火燎原:他创建的“点5生活”、“暖心早餐屋”、“爱心书屋”、“应急微救援”、“清晨拾荒”等品牌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可复制粘贴的公益模式,在国网黄骅市供电公司、烟草公司、朔黄铁路、北京汽车新能源等单位、志愿者团队和其他城市中被广泛推广。他协助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渤海理工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创建志愿者团队,引领和带动广大青年投身到公益事业中。
人物故事:
王东升,河北省张家口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职工,现担任中国蓝天救援总队发展部成员、河北蓝天救援品牌督导官、张家口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书记兼队长。
一颗善心,志愿引领,张垣大地广为赞誉----
他心存善念,退伍不褪色,2003年起经常组织本地的“花园户外”到农村、养老院去开展慰问联谊活动,资助了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旅行途中遇到驴友受困或者受伤,他都会主动提供各种帮助,让他们脱离险境。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怀着一腔热情赶赴灾区参与了汶川地震救援。现场的残酷和无数救援志愿者的付出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和灾区结识的现任蓝天救援总队长张勇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户外人,组建了北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中国蓝天救援的前身),成为一名光荣的应急救援志愿者,从事山野搜救任务。
2009年4月,在北京总队的帮助下,他牵头成立了张家口蓝天救援队。他说:他就是想组织起更多愿意付出的志愿者,积极参加民间应急救援公益事业,为社会、为家乡父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这是蓝天救援队的队训,更是烙刻在每一个队员心头的信念。十年间,他带领着张家口蓝天救援队自费参加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型灾难的救援行动:汶川、雅安、芦山、鲁甸等国家地震救援;长江沉船事故救援;风雪交加中在怀柔慕田峪山脉、蔚县小五台、北京箭扣、灵山山脉、天皇山景区、赤城大海坨山、涞源、门头沟麻黄峪等地进行野外遇险山地搜救;几十米深井、枯井以及洪水救援;零下二三十度冰天雪地在赤城云州水库、赵川水塘、洋河南水库、内蒙多伦湖、唐山潘家口水库、官厅湖、沽源天鹅湖等地实施水下打捞等救援行动;尼泊尔地震救援、缅甸、老挝洪水救援等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救助行动,让一抹蓝天和国旗走向国际。据后台工作人员不完全统计:张家口蓝天救援队自建队以来,现有队员432名,共计执行各类紧急救援213次,其中实施大型救援107次,解救遇险人员410余人,寻人694次,防减灾安全巡讲336场,受益人数达到603845人次。社会大型活动安全保障227次,各种培训1534人次。黄手环发放活动118次,受益老人7083人次。其他爱心活动62次。累计出动队员和志愿者15042人次,6079车次,总计费用人民币84.92万多元,惠及百姓90.23万人次。
十年来,他以“满勤”的显赫战绩,参加了救援队所有重大救援行动,直接参与解救对象69人。个人先后共投入48万元参与救援和购买装备,每个月却只给自己留下300元的零花钱;除了自费购买的各种队服、T恤,几乎没买过其他衣服,被大家称为“抠门队长”。但是他每次接到求助电话立刻就去救援一线,不在乎路途是否遥远,更不计较个人需要投入多大的财力。拼尽全力,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灾难面前,王东升和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做出的永远是这样的选择。
近年来,救援队先后荣获全国119先进集体,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河北省“善行义举最美河北人”、河北省先进志愿者组织党支部、河北省学习雷锋善行河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王东升个人先后荣获第六届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北省“职工道德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最美退役军人,张家口市第五届“德耀大好河山” 道德模范、张家口市“最美基层党员”、张家口杰出退役军人。
承担责任,砥砺前行,蓝天旗帜舞动燕赵----
2013年5月,王东升被总队任命为河北蓝天救援联络官,负责河北区域蓝天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发展工作。他利用多年的户外圈,不断宣传蓝天,广泛吸纳人才,在各地筹建队伍。然后的几年里,他带着几个助理,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路上,行程仅2万公里。帮助各地队伍开展人员理念和技能培训,进行队伍组建和日常工作指导。先后成立了石家庄、保定、邯郸、沧州、秦皇岛、河北省大学生、承德、衡水、廊坊、邢台、唐山、定州、辛集、曲周、雄安等16支蓝天救援队伍。
除了开展日常应急救援、大型社会活动安保、安全教育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等任务之外,他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关爱老人“黄手环”发放、与“今日头条”合作公益寻人、“五防教育进校园”安全宣讲、CERT社区备灾减灾建立、技能培训演练等专业能力建设等公益志愿服务项目。仅2018年全年,河北蓝天16支队伍共开展各类活动3114次。总受益人数3735944人,总出勤人数31710人,总行驶公里数666131.91公里,总服务时长204455.38小时,总费用781497.94元。
2017年6月,王东升任河北蓝天救援品牌督导官。他明白,蓝天救援队的组织性质决定了不做商业,只做纯净公益的基本原则。十年来坚持无偿救援,更奠定了蓝天救援规范发展的坚实基础。他率先提出了必须走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即“四化”引领,多元发展的道路。
他组建了河北蓝天救援协调中心,建立了网络应急体系,坚守省内24小时应急值班,对国内外大、中型灾害具备3分钟响应,30分钟完成研判,2 - 4小时到达、投放现场,灾区独立7 ×24小时工作。各队依照此架构完善内部组建机制。从上到下实现了统一的协调指挥。在救援任务信息收集与研判、救援行动预案与现场指挥、应急救援模拟演练、人力物资储备与协调整合、救援技能培训与学习交流、安全知识普及与社区响应等多方面、多领域通过协调中心的合理调配,各队高效规范地开展各项任务,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救援队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和日常运营能力。
他提出蓝天救援队“两学一做”---即扎实学习蓝天理念、学习国际救援理论和专业救援技能,争做思想技能双过硬的优秀救援队员。他利用蓝天救援队志愿服务平台,要求各队建立党支部,推进队员思想道德和诚信建设。几年来,救援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技能过硬的优秀队员和队伍。除了队内表彰,很多都在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种奖励。他积极推行国际化INASRAG分级测评体系的能力建设,通过演练、模拟、考核等多种方式学习标准化救援流程,在管理、搜索、救援、医疗、后勤等五方面加大对内培训力度。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队员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技术资格,提升相应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现全省各队具备专业潜水资质队员68人,绳索93人、特种车辆驾驶36人,无人机操控员21人,现场指挥员9人,参加凤凰岭国家地震救援培训104人,具备参与国际USAR救援资质队员39人。成为全省蓝天应急救援的精英力量,为参与应急救援时刻准备着。还有经培训考核的专业安全宣讲师285人、活跃在学校、社区,为普及安全理念知识和技能而不懈努力着。
河北蓝天正式在册2253名队员,3884名志愿者,在王东升的带领下,无怨无悔地付出着,让蓝天成为了燕赵大地上最鲜艳的一抹志愿蓝。
不忘初心,多元发展,专业应急再谱新篇---
他说:“我有决心让蓝天救援队成为一个人性化的专业救援组织,用我们的真诚和付出赢得社会的尊重,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一个民间救援组织的范例,用我们的坚持来验证不抛弃、不放弃的蓝天精神!”
人物故事:
赵伟,女,1965年6月出生,工程硕士,中共党员,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大客户经理班长,中国工会十七大、河北省工会十三大代表,先后获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金牌工人”、国网公司“劳动模范”、河北省电力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 “最美国网人”、 “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 、 “河北电力系统十大女杰”等荣誉。带领团队获得河北省“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作为擘达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研发“掌上业扩工作室”等创新成果36项,获得 “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国网公司青创赛金奖”。
4月23日上午,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隆重表彰了多个先进集体和多名先进个人。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大客户经理二班班长班长赵伟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而在前一天晚上的22时,大客户经理二班依然灯火通明,班长赵伟和几名班组成员正在商讨着客户的供电方案。晨光未亮,她已经启程;星斗满天,她依然未眠——这就是担任大客户二班班长多年来赵伟工作的常态。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她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
追逐“创新梦”
4月23日,在石家庄市人民会堂供电勘查现场,打开由她牵头设计研发的“业扩报装智能移动终端”,附近2.5公里的电源点立即准确无误地显示出来,并给出了三套供电设计方案。
“这个‘掌上业扩工作室’让业扩报装流程减少了5个环节,供电方案答复时限缩短了5天,工作效率提高了28%,从根本上解决了业扩报装工作量大、效率低、时限长的问题,实现了增供扩销和服务提升的双赢。”提起手中的这个供电业扩报装“掌中宝”,赵伟自豪地说。
用创新成果解决现场问题、提升工作效率,一直是赵伟追求的目标。而最让她引以自豪的就是自主研发的“掌上业扩工作室”。该创新成果包括GIS地图、基础资料查询、方案勘查研讨、方案制定和典型设计模块,实现了现场电网信息精准搜集、供电方案自动生成,系统内无缝对接等多方面职能。此项创新成果从全国电力系统上千个申报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电力技术创新一等奖和国网公司青创赛金奖。
2014年,以赵伟为负责人的擘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经过多年发展,成果频出,成绩斐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和管理手段,研发出业扩信息公开与服务平台,使客户实现常用业务“一次都不跑”,非常用业务“最多跑一次”,实现移动终端现场办公,有效缩短报装时限;针对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用电需求急剧增长,而电网建设相对缓慢的矛盾,创新提出供电方案负荷转移和分步实施方案,实现了供电容量合理分配……
截止目前,擘达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研究开发居民小区负荷计算标准化等创新成果36项,均已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客户“获得电力”的满意度。工作室先后荣获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劳模创新示范岗,河北省工人先锋号、河北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成为一支成绩斐然的巾帼创新团队。“取名‘擘达’,就是希望我们凡事做到最好。”赵伟说。
熔铸“工匠梦”
匠人心,在于专心致志,更在于责任担当。赵伟在公司里有“女汉子”的称谓,倒不是她像男人一样风风火火,而是他像男同志一样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最初,业扩报装工作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赵伟和同事们长年累月地泡在各个施工现场,对供电线路进行摸排,常常为了了解某条电缆的走向,钻到漆黑阴暗的电缆沟里挨个数电缆,查走向。不光要做“地下工作者”,她还是一名“记忆达人”,全市28个城中村改造,每个改造项目的用电情况,赵伟都记在脑子里。
她还创新运用“361”工作方法,力求在保证电网安全、用电合理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电方案。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扩报装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本项目被列入国网公司2018年“管理创新推广工程”项目,并荣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管理创新推广成果”二等奖、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创新推广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在赵伟的主持下,编制完成了《10千伏架空、电缆线路标准图集》《土建工程典型图集》,研究开发了《外线设计图纸标准化》《供电方案管理流程化》等工作方案。同时参加石家庄配网规划编写,制定石家庄市区新建住宅小区建设标准,全面规范居民住宅小区建设模式,有力促进配网规划再上新水平。加快省公司项目充电设施建设,开拓用电市场,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做出贡献。报送智能电网充电设施和智能电力小区建设规划,完成智能小区建设,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助力环保,加快对电能替代产品的接入,以优质服务推动绿色发展。
班组里的年轻员工说起赵伟,也是非常崇拜:“赵班长为了业扩工作,可以说呕心沥血,她的付出,是很难用文字表述的。”
延续“传承梦”
从专科、本科,到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还有用电监察技师、高级经济师、工程师、建造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赵伟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学习人生。在她的带动下,学习已经成为了浓浓的班组文化。班组成员小刘笑着说:“跟着赵姐这样的领导,每天拿着鞭子抽着你学习,不进步都不可能呀!”
在赵伟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正能量”,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然而,作为“传帮带”的带头人,她肩上的担子可不轻松。“我不喜欢年轻人总干一样工作,总想让他们干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给他们平台,让他们尽早成长为业务骨干,这一直是我的心愿。”赵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赵伟非常重视“传承”。她慧眼独具,就像“伯乐相千里马”那样,善于发掘徒弟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德为先,言传身教。在她班组待过的员工都知道,他们的这位赵师傅不但工作细致严谨、精益求精,教导徒弟更是倾囊相授。
在她身边,年轻人才纷纷汇聚,在日复一日的实战磨砺中羽翼渐丰,不断走上重要的岗位。1993年至今,班组先后有20余名一线员工走上了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为公司输送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青年人才。班组先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河北省精神文明岗台、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一流班组、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
杨会芳,女,汉族,1994年11月15日出生,曲周县侯村镇五塔村人,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最美中职生、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自强之星、河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孝女星。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幼时帮人剥棒子、摘棉花贴补家用;求学时带上病重父母,悉心照顾;执教中热心关护、教育“特殊”儿童……杨会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经年累月的付出,唱响奉献之歌,书写美丽青春。
6岁养家:做人生第一顿饭
“90后”杨会芳是河北曲周县五塔村人。她是家庭的“养女”,养母先天智障,养父杨昌荣既当爹又当娘,从小给她关爱。
2001年,杨昌荣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当时小会芳只有6岁。小小年纪,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双亲的重任。
“那个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帮家人做饭。”杨会芳说。她记得,自己做的第一顿饭是玉米粥。她学着大人的样子,先往锅里放了几瓢水,水烧开后,又抓了几把玉米面进去。煮着煮着,发现太稠了,又加水……就这样,杨会芳做出了第一锅“玉米疙瘩”。
上小学的时候,为了买文具,小会芳经常在上学路上捡废品卖钱,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零工。
“这是我给别人摘棉花赚的。”一天晚上,小会芳回来特别晚,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时,她满脸汗渍跑进家门,将1.8元递给了父亲,杨昌荣一时哽咽。
从那以后,小会芳经常会在放学后去给村里人摘棉花、剥玉米。“我当时就希望我爸留着这些钱,能买药或是买点好吃的。”她说。
杨会芳的邻居说,会芳给别人摘棉花时才七八岁,棉花地里刚能露出头来,大家看这孩子不容易,经常多给她一点工钱。
“背家”求学:读书、赡养一肩挑
后来的几年,母亲突发心脏病,父亲脑出血复发并瘫痪在床,杨会芳不得不中断学习,在家照顾父母。
生活的磨难从未动摇她求学的渴望。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读中职可以免交学费,求学梦又一次被点燃。2012年,她靠自学考入邯郸学院曲周分院。
可是,父母时时需要人照顾,自己走了,父母怎么办?“思前想后,我做出决定,带着父母去上学。”杨会芳说。
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小院,将父母安顿下来,开始了从学校到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
早晨6点起床做饭,给父母喂饭喂药后去上学;中午赶回家安顿父母吃饭;晚上回家收拾房间,拆洗衣物,给父母擦身子……求学那些年,杨会芳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
“当时非常习惯,也不感觉苦什么的。”杨会芳笑着说。
“会芳很要强,家里的困难从未主动对同学和老师提过。直到入学半年后,大家才知道她的事。”班主任温素华说。在校期间,杨会芳各方面表现优异,先后获得学院一、二等奖学金,并荣获学院、市级和省级“三好学生”。
后来,曲周县中医院听说杨会芳的事迹后,把她们一家接进康复病房,提供住宿,还免费为她父亲做康复治疗。
爱的奉献:服务社会“大家”
2015年,杨会芳来到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实习,毕业后顺利通过面试,成为该校的一名代课老师。她主动提出到特教部当一名康复老师,把爱献给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特殊残疾儿童。
这个特殊岗位极为辛苦,杨会芳常常身心俱疲。“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这些孩子和我的母亲有着相似的情况,我必须理解他们,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关爱他们。”杨会芳说。
杨会芳的康复班有20名学生,都是6岁以下的智障儿童。无缘无故地大声说话,突然间随处乱跑,在教室里小便……是这些孩子的常态。对此,杨会芳从不沮丧、气馁。她说,对待这些孩子,需要有超常的耐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行。
2017至2018年,杨会芳被评为幼儿园星级、骨干教师。业余时间,她还经常投身公益活动。去年被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以来,特别关注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今年两会,我建议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杨会芳说。
她表示,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责任,以前她只需管好自己和爸妈这个“小家”,如今,她要关注社会这个“大家”,为更多的特殊群体代言。
(来源:河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