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赞皇好人发挥表率作用——“赞皇好人”崔雪琴

发布时间:2020-08-03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在赞皇县说起崔雪琴,当地百姓都会一个劲的称赞。与土布相伴13年,她倾尽心力,不仅让赞皇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纺线织布等技艺得到传承,还通过不断创新,使充满时尚元素的土布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更让2000多位农村妇女每年有了8000元到23000元的收入。
“70多道工序,70多种声音,只有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才能发出。”崔雪琴笑着说,能听闻这样的美妙声音,多亏了当年老母亲的“点拨”。
2005年,在石家庄做生意的崔雪琴回到赞皇老家。在老母亲的熏陶下开始尝试土布生意。但问题接踵而至:木纺车在哪?织布机在哪?锭子、梭子、植物染料又在哪?……回忆当初创业,崔雪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在不同地方踅摸老物件”:这村找来一辆快散架的纺车,那村淘来一台搁置许久的织布机……几个月的东拼西凑,崔雪琴终于找来7架手摇纺车和5台木结构的织布机。2006年初,在母亲的帮助下,崔雪琴在赞皇县土门乡大桥庄村,做起了土布生意。
2007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崔雪琴成立了我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从此,原村土布“吱扭”“咣当”的织布声,慢慢地由单薄变得厚重起来。
十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已有手摇纺车1000架,土布织机350多台。从种棉到纺线,从织布到成品,合作社不仅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更是从简单的床单、衬衣增加到服装服饰、家居用品、婴儿用品等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纺线织布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妇女。在原村土布的织布车间,83岁的秦荣妮在织布机上忙活着。她说,自己13岁就会织布,2011年到合作社,凭着“老手艺”不光能挣钱,身体还比以前好了,如今眼不花、耳不聋。“很多人劝我歇歇,我说一歇就得病啊。”合作社成立以来,崔雪琴开始招纳十里八村的妇女80多岁的老奶奶来了,20多岁的小媳妇也来了……在她的带领下,700多名大山里的贫困妇女,走上了稳定的脱贫增收路。
2016年,在省市巾帼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崔雪琴作为手工企业代表,与赞皇县贫困妇女签订了帮扶协议。为回馈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恩情”,原村土布致力于为妇女姐妹提供培训、就业、创业平台,制订了订单收购、基地建设和技能培训等六条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在西白草坪等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设立了纺织基地;借助省市妇联“手工进家 妈妈在家”、妇女职业技能培训等扶贫公益项目资金,先后免费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贫困妇女4000人次,累计帮助700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脱贫。
几年来,合作社从棉花种植到纺织加工,多个环节社员都有增值收益,带动了6个乡17个村1300多户农民就业,实现了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今天的成绩,对崔雪琴来说,还远远不够。2013年,崔雪琴出资100万元,在杭州建立设计工作室,聘请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的老师担任设计师,从品种到款式对土布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同年,赞皇原村纺织技艺成功申请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9月,在意大利举行的一场高档成衣展览会上,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土布服饰引起了多位国际时尚设计大师的关注如今,原村土布的产品做到了“土”“洋”结合,经过山里“织娘”巧手织造的产品行销海外她们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今年,崔雪琴又有了新的设想,投资8902万元,建设太行原村农产品旅游文化产业园。目前,在赞皇县刘家庄村,第一期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的农产品旅游文化产业园正在进行施工,再过一个月,150余名贫困户将在崔雪琴的文化产业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用自己的双手织出五彩斑斓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