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老区赞皇党史故事 26 剿灭“神虫”
发布时间:2021-04-01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正当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之际,太行革命根据地相继发生大规模蝗灾,至1944年夏秋,蝗灾持续蔓延,冀西情势严重紧急,整个根据地都处于蝗虫的严重威胁之下。为战胜蝗灾,在第一专署的直接领导下,赞皇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打蝗运动”。
1944年2、3月份,太行五、六、七分区首先发现蝗卵,四月中旬卵孵为蝻,五月中旬蝻变为蝗,经群众大规模剿除后基本肃清。5月底至7月初,自平汉线东敌占区先后向太行飞来两批飞蝗,波及四、五、六、七分区,亦先后被肃清。这时,第三批飞蝗又从平汉线向冀西一分区袭来,赞皇同时发现产生一批本地蝗蝻。7月12日、13日,第四批飞蝗又袭至冀西,形成了1944年冀西地区第一波蝗灾。
新华日报(太行版)刊登冀西及赞皇遭遇蝗灾的报道 7月初,赞皇三区小吕、刘家沟等村首先发现自生蝗蝻,随后二区贾沟,三区下马峪、西马峪、枣林,五区军营、尖山、岭根底一带,蝗蝻也蔓延遍地,庄稼作物大受其害,仅下马峪一村很快就吃光124亩。为消灭蝗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一专署于7月6日紧急命令冀西各县县长,迅速动员起来,并在赞皇召开灭蝗会议,研究蝗虫处理办法和各地灭蝗经验,组织群众性的捕、打、扑、杀、烧运动,要求各县每天将灭蝗情况向专署报告一次。特别指示已经遭遇蝗灾、作物被吃尽的地区,要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帮助群众补种。7月9日,专署再次召开紧急灭蝗会议,详细研究蝗情和剿灭办法,并派人到各县领导。赞皇抗日县政府迅速行动,成立县区村三级捕蝗指挥部,全力剿灭蝗蝻。 在第一波蝗灾中,贾沟的蝗虫南北长达5里,宽2里 多,共吃掉麦茬苗及春苗200余亩,自7月12日起开始捕打,数日后肃清。五区三阵、军营、黑石蝗虫吃光麦种苗100多亩,群众抓紧展开补种,但很多地块先后被啃吃两三次,补种之后仍不保险。五区捕蝗指挥部见此情形,将全体干部分遣到各村,组织领导群众捕打蝗虫。累计动员200多名男女群众,连续突击3天,将700多亩地里(补种的地)的蝗虫大部分打死,并随即耕作锄苗,取得胜利。在打蝗之前,群众对蝗灾多有消极思想,认为“蚂蚱太多,打也不顶事”,甚至有蚂蚱是“神虫”、只能求神拜佛、不能打的说法,经过这次胜利,群众兴高采烈,打蝗态度也有变化,认为“组织起来打就是沾”。 太行革命根据地版画反映打蝗运动 然而,时隔不久,8月26日,更大规模的蝗虫再次袭来,形成了第二波蝗灾。当日晚间,在二区齐家庄、申峪之间发现飞蝗,系由东南方向(敌占区)飞入,落地面积长4里多,宽2里多一片。当夜,二区干部将齐家庄、申峪及附近各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进行捕打,并由县指挥部急调三区马峪沟、长荫沟等十余村群众前往支援,七区群众也做出发准备。群众连夜打蝗不息,仅齐家庄村七八十个群众一个多小时即捕打蝗虫23布袋,申峪村群众消灭更多。但是由于7月间二区发生瘟疫,很多群众生病未愈,导致在人员的组织领导上不迅速、力量弱,未能做到当夜即歼灭大半。27日早饭后,蝗虫均向西北方向飞起,经过二区的肖家庄、石路、秋树桐,直奔三区长荫沟。至中午时分,蝗虫遮天蔽日,袭至安家庄、东沟一带,迅速布满田野、四处乱窜。长荫沟群众自发行动,拿着布袋、扫帚等工具到地里捕打,从中午一直打到深夜,再到次日黎明,打死大批蝗虫,多以烧、埋方式处理。但由于事前警惕性降低,应急组织不力,且蝗虫随飞随落,难于捕打,造成很大损失。至27日日落时,大部分蝗虫飞落于枣林、桃坡一带,约有六七里长,二三里宽,平均四五寸厚,最厚的地方达到一尺,将树枝压折,二区和长荫沟仅存残余,由妇女儿童消灭。27日夜,县指挥部集中全三区的劳力,统一使用,歼灭大股,并调五、七区劳力增援,决计就地歼灭,不容再窜。当夜捕打大部,其余向五区飞去,全体打蝗人员一路尾随追打,在许亭一带结束战斗。由于赞皇及一分区其他县份的努力,蝗灾基本消灭于冀西。太行一分区西邻的二分区,成为1944年太行革命根据地唯一未遭蝗灾侵袭的地区。 新华日报(华北版)报道1944年的剿蝗经验 在第二波蝗灾初期,由于飞蝗移动迅速、来势迅疾,群众事前麻痹、临时慌张,部分出现有各顾各的赶蝗情形。有的群众看到庄稼被吃光,又表现出失望与悲观,认为“没有一点收成了,活该挨饿”。经过27日的捕打,群众认识到打是有效的,从而增强了信心,统一了领导,使群众运动的力量发挥出来,思想和情绪也渐渐好转。蝗灾过后,政府组织群众大量补种晚菜,持续开展生产互助,把蝗灾的影响降低到几乎是最小限度,并看到了1944年秋季丰收的希望。 经过大规模的打蝗运动,赞皇人民克服了封建迷信思想和消极失望情绪,再一次深深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巨大力量,为战胜自然灾害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人民必胜、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成为鼓舞赞皇人民战胜日寇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章作者:张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