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修缮“水下长城”,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4-06-12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闫航
炎热的夏日,位于河北迁西境内的喜峰口西潘家口“水下长城”,成为人们必来“打卡”的避暑秘境,在这里能欣赏到长城的雄奇和水的轻柔融合在一起的独特一景。
为何能有如今的风光?得益于河北多年来的深度修缮。
喜峰口西潘家口“水下长城”风光美如画。王爱军 摄
这段长城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和宽城满族自治县交界处,建于明洪武年间,城墙为砖石结构。20世纪70年代,潘家口水库修建,潘家口关城和部分长城被淹没,形成独特的“水下长城”景观。而随着水库水位涨落,“水下长城”时隐时现不断浮沉,加剧了风化作用对墙体影响,亟待修缮。
自2016年起,河北启动了首个公众参与、利用社会资金进行的长城文物保护项目。如今,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修缮项目是河北长城“十大”创新案例之一。
喜峰口西潘家口“水下长城”修复前后对比。资料图
面对长城保护维修中的新课题,先后经历两次修复工程,文史专家和工人们始终在研究探索,为潘家口“水下长城”的修缮开具“良方”、进行“手术”……
工人正在对墙体修葺加固。资料图
水对长城本体的侵蚀和冲刷,导致墙体形成坍塌和滑塌,抗压能力逐年减弱,这是修缮的最大难点。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将“最小干预”的原则贯穿始终,以现状整修、排险为主旨来解决长城本体的结构安全问题,先做“样板试验”,再“正式实施”。
据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的负责人、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勇介绍说,核心思路和方法是“四原”和“五随”:修缮过程遵守原本形制、原来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艺,同时保证“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
工人们运输长城修缮需要的青砖。资料图
针对此种难点,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施工中采用局部补砌的方式护住长城本体的松散台芯,将水下部分散落的毛石及碎石台芯归位,再采用锌铝合金的丝网对长城本体进行锚固维护。对高水位时淹没区的坍塌部位,则在夯实基础后,进行加固砌筑,再在长城两侧重点部位采用锌铝合金丝网制作石笼进行锚固维护。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保护好“水下长城”,唐山、迁西的当地部门还在汛期对险情严重和民众安全影响较大的长城段落实施日常保养、安全防护等工程,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喜峰口西潘家口“水下长城”风光美如画。肖泽利 摄
随着水位变化,修缮工作难度还会不断加大。为此,河北再寻妙招,将数字技术融入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中。
在修缮过程中,运用了无人机摄影测量、全景摄影和卫星定位等,实现对长城的高精度数字化记录,实现对修缮工程的精确管理。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与考古研究相结合,形成“源场景”成果,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助力这段“水下长城”的修缮保护。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的修缮探索了多种模式创新,未来可供全国长城尤其是砖长城修缮借鉴。
喜峰口西潘家口“水下长城”风光美如画。肖泽利 摄
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全长143.8米,修缮4号敌台,包括敌台东侧50米,敌台西侧82米范围的一期工程,以及3个敌台、2段墙体,总长度1005米的二期工程,完整地保持了“水下长城”的雄伟风貌。
河北境内这段“水下长城”已然恢复了“旧模样”!
文章来源:迁西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