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04 中共赞皇县委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3-09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1932年“三七”农民运动后,到“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赞皇的发展呈现出三线分进的特点,并最终凝聚成一个统一的党组织:中共赞皇县委!


      1932年之后,“中共赞皇县工委”领导的赞皇简易师范的斗争,使赞皇的革命形势度过了低潮期,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934年底,原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长马芳庭(赞皇县北街村人)回到原籍赞皇,主动找到当地党员,了解“三七”运动后党组织遭破坏的情况,为恢复党组织进行活动。1935年初,马芳庭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在赞皇县武昌村任教,并联系了该村几名失掉关系的党员,建立了一个党支部。


第一任中共赞皇县委书记马芳庭同志

图片

马芳庭(1912—2005),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担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赞皇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太行冀西、晋冀特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太行一分区政治部主任、分区副政委兼任地委副书记,皖西区党委委员兼六安地委书记、分区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厅厅长,纺织工业部部长助理兼人事司司长、部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纺织干部学校校长,北京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


      1935年7月,全县小学教员在县城集训,马芳庭与中共赞皇县工委书记宋国藩取得了联系,经研究协商,决定组建新的“工委”,马芳庭任书记,宋国藩任副书记。新的“工委”建立后,工作进展顺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党员40多名,建立了十几个党支部,并领导了简易师范学生反对校长和庶务贪污烤火费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6年,“三七”运动后离县的原中共赞皇区委书记傅贯一,以及党员董月三、张适如等相继回到赞皇。他们在董月三的家乡牛山沟村,以开办小学为名进行党的活动,把部分失掉关系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了“中共赞皇县工作委员会”,时任中共直中特委特派员,负责冀西工作的傅贯一兼任书记。“工作委员会”建立后,利用会道门开展革命形势宣传,结交了一批知名人士,扩大了党的影响。这一时期,两个赞皇地下党组织独立开展工作,没有产生联系。


赞皇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赞皇县区委)书记傅贯一同志

傅贯一(1892—1958),赞皇县党的创建人之一。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任中共赞皇县区委书记,直中特委秘书长,唐山市委秘书长,天津市委秘书长、市委书记,保属特委组织部长,晋冀特委组织部长,太行区委党校第一任校长,太行区党委秘书长,太行区人民法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山西省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山西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傅贯一回到赞皇后,先后两次到武昌小学与马芳庭联络,接上了党的关系,为建立统一的赞皇党组织奠定了基础。1936年6月,中共直中特委书记王卓如,和改任中共直中特委组织部长的傅贯一一起,到赞皇县牛山沟村董月三家中召开会议。赞皇两个党组织的主要成员参加会议,马芳庭汇报了恢复党组织的有关工作。王卓如代表直中特委宣布:中共赞皇县委正式成立,书记马芳庭,副书记宋国藩。


中共赞皇县委成立旧址——牛山沟村董月三同志故居

图片


      1937年初,日寇侵华形势愈加严峻。国民党赞皇县政府一方面大抓民夫、修城打宅,训练壮丁、以示抗日,另一方面却大肆征粮派款、搜刮民财,做着南逃的准备。这时,中共赞皇县委已经恢复了部分失散党员的关系,又发展了一批新的党员,同时大量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揭露蒋介石反共卖国政策,为迎接红军东渡抗日做准备。


      1937年春,根据形势变化,县委决定并报请直中特委批准,开始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细致的组织工作,重点是进行掌握抗日武装和争取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工作,同时开展抗日宣传,团结积极分子共同抗日。县委书记马芳庭利用与国民党中区区长张梦华的同乡、同学关系,以公开的共产党员身份到中区任助理员,从事训练壮丁工作。共产党员张适如打入到警察局当警察,并利用拜把子等形式团结掌握警察队伍。共产党员宫友山打入到保卫团当秘书,暗中掌握保卫团的动向。党员胡贡久到县商务会服务,开展兵运工作,进行抗日宣传。


      由于中共赞皇县委的坚强领导,赞皇党组织的影响和威望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党员队伍得到了较快发展。到抗战前夕,全县党员已经达到96名,支部近20个,赞皇党员总数占冀西9县党员总数的1/3,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局面中,不断壮大的赞皇县委,已经开始发挥出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