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老区赞皇党史故事 15 政策转弯
发布时间:2021-03-21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1940年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建党、建政”的同时,开始建立规范的政策法令体系。特别是1940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的成立,迈出了根据地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决定性一步。这时,转变抗战初期粗放、分散的工作方式,实施各项统一政策(史称政策转弯),成为赞皇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时任赞皇县委书记王一伦,大量培训干部,推动“政策转弯”。 王一伦(1912——1988),男,原名彝伦,曾用名黄华、胡笳,辽宁省沈阳市人。1935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奔赴太行。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中共山西晋东南东北抗日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教导员兼指导员、纵队工委委员,中共晋东南冀豫特委八路军工作团团长兼中共磁县、黎城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冀西地委民运部长、宣传部长兼赞皇县委书记,中共太行区决死三纵队书记、政委,太行区第三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等职。1945年10月,王一伦奉命从太行山返回东北,历任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辽宁省保安部队第3旅政委,沈阳市保安司令部政委,中共辽宁第三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等职,被时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陈云誉为“敌后一盏明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兼统战部长,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兼统战部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2年11月后历任黑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冀西地区的顽固军队被解决后,为了肃清顽固势力的影响,赞皇一度出现了乱杀乱捕、镢头主义、土匪主义的倾向,导致社会剧烈动荡。要巩固和建设根据地,就必须纠正这些偏向,把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和任务,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1940年5月,赞皇开始提出明确地抗日政策,即“打击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发展进步势力”。6月起,结合民主改造政权和整党建党工作,赞皇县开始“政策转弯”,执行以保障人权条例和公平负担办法等“新政策”。 赞皇县1940年6月政权工作总结,记载了实施各项新政策的情况。 政策转弯期间,赞皇县委、县政府连续召开会议进行总结和推动。 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巩固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并争取了部分敌占区的皇协军、地主富农和知识分子。但是,由于干部学习研究不深,向群众宣传解释不够等原因,导致一些干部对政策发生误解,产生抵触情绪,也挫伤了一部分贫苦农民的积极性。为进一步贯彻“新政策”,冀太联办于1940年12月10日在涉县桐峪召开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会后,冀西专署和赞皇县抗日政府展开了广泛的政策教育,建立了以政策教育为中心的干部轮训制度。随着干部对政策了解的逐步深刻,消极抵抗或埋怨政策的现象逐渐停止,赞皇抗日根据地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文章作者:张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