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老区赞皇党史故事 21 第二次简政
发布时间:2021-03-27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1942年春赞皇的简政工作,有效解决了群众负担和生产问题,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然而,在1942年5月份之后残酷的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中,也暴露出区村两级在划大区域、缩小编制之后,所造成的领导力量薄弱、领导方式不力的突出问题。到1942年8月份,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性不断增大。为了进一步适应战争环境,赞皇县抗日政府于8月15日实施了第二次简政。
这次简政吸取了第一次简政的经验教训,按照战争需要重新划分了区划和编制,特别是将区、村的管辖范围缩小,同时增强了区级办事机构,并将村级干部改为不脱离生产的工作方式,使各级组织短小精干、深入群众,以便在战争中独立领导工作。
在第一次简政时,全县划为6个行政区,其中1940年老封锁沟以东地区单独划为1个区。因为区域过大,区一级干部的领导能力难以适应,尤其是容易遭到敌人的分割封锁,割断县政府对各区的领导,在工作上造成很多困难。因此,二次简政中决定将老封锁沟以西地区划为7个行政区,同时按照专署安排,将老封锁沟以东、平汉铁路以西,原属高邑县的45个行政村纳入赞皇管辖范围。结合敌人即将展开蚕食跃进的斗争形势,在1、4、6三个区开展反蚕食跃进、与敌进行激烈争夺的准备;将2、3、5、7四个区作为巩固的根据地;设立赞皇前方办事处,负责老封锁沟以东地区及高邑45个村的敌后工作。 在村级区划的调整上,也注重克服前期工作的弊端。由于第一次简政时合并行政村的范围过大,加之群众居住分散、干部分工不科学,导致一些行政村合并后,始终未能形成村政权的统一领导(比如三区14个村只有槐疙瘩村实现了统一领导)。而且由于一些村庄合并后编制减少,将部分干部降级使用,也出现了干部之间以及村与村之间不团结的问题。因此,二次简政中在行政村的划分上,充分注意历史传统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方法,克服了貌合神离或大村欺负小村的恶劣现象。经过重新划分,至1942年9月,全县共辖172个行政村(其中老封锁沟以东60个、以西112个),以及高邑45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对县区村三级政权进行进一步改造。县政府经改造后,实有干部51人:县长1人,下设办公室,秘书1人,在县长领导下总揽全县对内对外事宜,指导对敌斗争;设总务科,掌理机关内部生活及抄印、收发、保管等事宜;设工作队,编制35人,专门负责突击中心工作及培养干部之用;合并民政科、教育科为民教科,负责政府组织建设干部工作、教育工作及一般民政工作;设抗战勤务科,专门管理优待抗属及干部家属,救济荣誉军人,以及一切动员性质的临时抗战勤务工作;合并财政局、粮食局为财粮科,负责财粮动员、税款征收及公产管理等事宜;取消建设科,在办公室设建设科员1名;成立赞皇前方办事处,专门负责敌后工作。 赞皇县北潘村王新吾被任命为前方办事处副主任 区公所经改造后,各区共计干部46人:保留区长1人,酌情设副区长1人,其他保留书记(员)、民政助理员、教育助理员、财粮助理员、公安干事各1人。村公所经过改造,村级干部一律不脱离生产,设村长、副村长、公安员各1人,设民事委员会、财粮委员会、生产委员会(或仅保留生产委员)及教育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2-6人。 赞皇抗日县政府第二次简政,是在日寇全面蚕食赞皇前夕实施的重要政权改革。这样的改革,为抗日政权在艰苦的环境中进一步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更好地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准备了新的条件,成为赞皇抗日军民掌握斗争主动权的重要组织基础,为支持赞皇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提供了重要保证。 (文章作者:张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