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老区赞皇党史故事 06 抗日义勇军之变

发布时间:2021-03-11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1937年10月28日,抗日义勇军主动撤出赞皇城,向太行山深处转移。此时此刻,胜利的硝烟尚未散去,分裂的危机已经袭来,这只抗日队伍的前途命运,很快蒙上了一片沉重的阴影。


      抗日义勇军整编后,在人员力量上形成了微妙的内部关系。全军共分为四个中队,其中两个中队被以侯如墉为首的外县国民党所掌握,一个中队被以于珩为首的赞皇国民党所掌握,但人数最多的一个中队为中共赞皇县委所掌握。在义勇军撤出县城的前夜,于珩因私仇枪杀了原国民党警察局督察李俊章!李俊章是靠近我党的一名重要的积极分子,自赞皇党组织建立始,他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及威望,为党组织的安全和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的被杀,是赞皇革命事业的损失,引起了党组织的警惕,在党员骨干中形成了很大震动,并促使县委认真思考抗日义勇军的走向问题。


图片

国民党赞皇县警察局督察李俊章(前排左一)


      当抗日义勇军撤退到虎寨口时,中共赞皇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会议争论得很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在暂时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县委应该怎么办,抗日义勇军应该怎么办!会议主要形成了三种意见:一是以县委掌握的抗日义勇军二中队和其他抗日群众为骨干,武装解决侯如墉和于珩,把部队领导权掌握在县委手中;二是不公开中国共产党的旗号,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三是维持现状,继续观察侯如墉和于珩的行动,提高警惕,尽量争取。会议还决定,马芳庭、张适如等同志留队坚持工作,傅贯一同志和董月三同志离开义勇军,主动寻找上级党组织,努力和主力部队取得联系。



      傅贯一和董月三离开后,队伍被侯如墉、于珩带往山西。期间,侯如墉的反动本质逐渐暴露,与赞皇党组织的矛盾公开化。至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寒旺镇,义勇军遇到张贻祥任团长的八路军工作团,中共赞皇县委书记马芳庭主动与之取得联系,并通过工作团的安排,当面向129师刘伯承师长和张浩政委汇报了抗日义勇军的情况。刘伯承师长就稳定巩固统一战线作出了指示。


图片

时任八路军工作团团长张贻祥

张贻祥(1909-1999),安徽金寨人,开国少将。抗战时,曾任晋冀豫第二军分区政委,在赞皇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历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政治处主任、军械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军工工作,曾担任我国第一个军械科学试验靶场场长、第20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国防科委顾问等职。是中国常规兵器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基地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抗日义勇军内部矛盾日益突出,这支队伍走向反动的可能性不断加大。鉴于这种局面,党组织被迫做出了兵变计划,决定通过武力掌握部队领导权。八路军工作团向师部汇报了有关情况,经过反复斟酌,刘伯承师长最终同意兵变。然而,兵变因泄密而失败,张适如离开义勇军,到129师政治部学习待命,马芳庭被侯如墉扣押。尽管经过129师和山西党组织领导人薄一波同志的努力,马芳庭最终被释放,但抗日义勇军中的中共党员被迫全部退出。


      从此以后,这支中共赞皇县委一手缔造的队伍,这支光荣地打响了冀西抗日第一枪的队伍,这支承载着赞皇人民无限期望的队伍,逐渐脱离了他原本光明的道路,并最终走上了一条反共反人民的死路。为组织建立和团结争取这支队伍,赞皇共产党人展现了自己的勇气、胸怀和智慧,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他们在斗争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至今值得我们铭记和深思。


(文章作者:张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