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老区赞皇党史故事 10 冀西之光
发布时间:2021-03-16 本文作者:赞皇文明网
随着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八路军129师和中共冀豫晋省委的领导下,赞皇逐渐成为冀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发源地和冀西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迸发出民族抗战的自由之光。
赞皇地理位置图示
赞皇居于冀西地区中部,背靠太行山,面向大平原,处于正太线和平汉线的夹角地带,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赞皇在1930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36年全县已有党员96人,占当时冀西9县党员总数的1/3,具有扎实的党员基础。赞皇组织了抗日义勇军,打响了冀西抗日的第一枪,取得了槐河保卫战的胜利;129师东进到冀西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首先在赞皇打开了局面,创造了较好的抗日环境。赞皇党组织广泛发动农民群众,领导了一系列反剥削、反压迫的农民运动,在全县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党和八路军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于兼具天时地利人和,1937年底至1938年春,一批党和八路军的中高级党政军机关,迅速在赞皇这片热土上建立起来。
1937年底,129师385旅769团2营,挺进赞皇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并在黄北坪村设立769团留守处。
1938年1月18日,129师独立团在赞皇县王家坪村成立。
769团团长陈锡联,后任385旅旅长。
陈锡联(1915—1999),开国上将,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省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1938年2月,中共冀西特委在黄北坪村成立。同月,八路军桂张支队司令部在黄北坪村成立,4月兼晋冀豫军区第二军分区。
冀西特委书记彭涛(前排中)与冀豫晋省委领导人在一起
彭涛(1913—1961)江西波阳人。原名彭定乾。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共青团张家口工委书记。“一二九”运动重要领导人。1936年起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区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冀西特委书记、中共冀豫晋省委副书记、中共晋冀豫区委委员兼民运部部长、中共晋冀豫西第二地委书记、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太行区第三地委书记、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中共皖西区委书记兼皖西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室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川南区委第二书记、中共重庆市委第二书记,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委员,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1961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晋冀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同时兼冀西特委军事部长。
桂干生(1911年——1945年)河南罗山县人。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曾任红31军93师274团政治委员、红31军9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任第129师游击支队支队长、晋冀豫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独立支队支队长。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9旅旅长,冀南军区第4、第1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和冀南地区反“扫荡”作战。1945年7月7日率部过同蒲路时壮烈牺牲,时年34岁。
1938年2月,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驻黄北坪村,发展游击力量;3月,在赞皇县阳泽村召集各县游击队会议;随后,以黄北坪为起点,带领骑兵团赴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
时任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
宋任穷(1909—2005)开国上将,湖南浏阳县葛家园乌石陇人。原名宋韵琴。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斗争,参加了红军长征。1935年先后任红28军政委、军长,参加东征、西征。1937年3月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政训处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冀南军区司令员、政委兼冀南行署主任,平原军区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队政委、安徽省委书记,省府主席、军区政委,南京市委副书记兼军管会副主任,西南服务团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省委第1书记兼云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云南军区政委,西南局第1副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军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第3、第2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东北局第1书记,沈阳军区第1政委等职。文革后任第7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38年3月中旬,129师和冀豫晋省委在山西辽县召开建立太行山根据地会议,赞皇作为太行山开辟工作较早的10个县之一,组织区委以上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参与了创立太行根据地各项方针政策的研究制定。
这一时期,冀西特委和冀西民训处从赞皇抽调大批党员干部,分赴冀西各县开展工作,迅速打开了冀西地区的抗日局面。1937年末,赞皇党员马芳庭、张增堂帮助元氏县筹备组织抗日政权;1938年元旦,129师骑兵团和赞皇游击大队武装保卫元氏抗日县政府成立。1938年3月初,冀西特委先后派赞皇党员李敏、梁绪宗到高邑县主持党的工作,4月在赞皇县孤山村成立中共高邑县委,赞皇党员郭春文、张裕昌分别任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并派赞皇党员穆醒华任高邑抗日县政府县长。同月,冀西特委派张增堂任中共井陉县委书记,以八路军工作团名义,开辟井陉抗日根据地。6月,赞皇县委派刘通海以冀西民训处工作人员身份,到获鹿(南)负责党的工作,开辟获鹿抗日根据地。
张增堂(左)和穆醒华(右)
张增堂(1910-1973)赞皇县北水峪村人。1929年考入元氏县南佐第二高级小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学校开除,经进步师生周旋,不久复学。1932年加入元氏县青年读书会。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赞皇县西北区党委书记,9月,奉命以学生身份插班到赞皇县简易师范,组织了"中共赞皇县工作委员会",任组织委员。1936年6月,中共赞皇县委员会成立,任组织委员。"七.七"事变后,组织了"晋冀游击队",任队长,转战于赞皇、元氏、高邑、临城、昔阳一带。1938年4月调任井陉县委书记,建立了井陉县抗日根据地。之后,先后调太行一地委、内邱县委、高邑县委、太行六行地委、太行区委任领导工作。1943年3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返回太行区委组织部任干部科长,次年任太行一地委组织部长。解放后,担任石家庄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等职务。他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文革"中被残酷迫害。1973年1月6日因患肝癌病逝,终年62岁。1978年得以平反,同年3月,中共石家庄地委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穆醒华,赞皇县北潘村人,赞皇早期党员,北京大学毕业。抗战爆发后先后任高邑抗日县政府县长,昔阳抗日县政府县长等职。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赞皇都是冀西抗日干部的营养钵和冀西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邓小平、杨尚昆、宋任穷、杨秀峰、李达、李雪峰、蔡树藩、谢富治、黄镇、陈锡联、秦基伟等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赞皇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曾任太行一分区政委的郭峰同志亲历了冀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程,他在1939年3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有了赞皇才有冀西根据地,必须坚持!”,对赞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定位。
冀西抗战的指挥中心黄北坪村
(文章作者:张子延)